6月31日,主题为“布衣经纶”的我校第三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成果展示系列活动在延安路校区拉开帷幕。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龚毅,
党委书记袁孟红,院长李俊,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柯玲,陈彬等非遗研培教师代表出席结业汇报展演。柯玲主持仪式。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培训班1期研修班3期,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东华大学以印、染、织为教学特色,定向贵州省开展精准研培,坚持将学生作品以“动态秀”和“静态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代入感”的展示,建立与传承人学员间的终生互学服务。
崔运花首先向一直以来给予我校指导与支持的上海市文化广播管理局和贵州文化厅领导、为承办非遗研培工作付出努力与贡献的 、认真参与东华非遗研培项目的贵州非遗刺绣传承学员们,一并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崔书记介绍了东华非遗研培项目的六大特色,传承人们经过短暂的学习、实践、参观与研讨,设计眼界、表现手法以及作品的附加值等都有明显提升,与东华学子结对设计的研培优秀作品即将于6月5日首次进京在北京恭王府进行展演。她相信每次研培都会为学员们带来更多收获,开创更多机遇,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我校将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的指导下,更紧密地与各省市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不断创新非遗研培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提升研培效果,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健康蓬勃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崔运花书记致辞)
龚毅在致辞中赞扬东华大学是开展非遗研培工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并了解到在本期研培中,加入了更多的实践环节,他期待非遗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作品,在非遗传承人、高校与企业三方的跨界交流与合作下,突破性地将设计作品投入生产,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李俊介绍 为了能做好非遗研培工作,集中校内教学精品课程与校外实践学习资源,发挥学院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特色优势,充分体现了“美好学院,时尚大家”学院愿景。并表示将继续努力推进非遗研培优秀作品与国际院校及时尚平台交流的机会,让传统焕发出新意,走出校园,走上国际舞台。
陈彬介绍了非遗研培项目课程设置的特点及理念,对如何传承和创新非遗传统技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应将中国的时尚观点和设计思想融入设计中,以中国审美诠释民族文化。
第三期非遗研修班共有来自贵州各个民族的18名学员和上海绒秀代表2名,我校在往期培训的基础上,提供以刺绣为主线、整合并精选服装、纺织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在教学、研究、生产、传播各阶段的精品培训资源,让学员们在学识、眼界、技艺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研培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特别设置了“非遗实践课堂进工厂”环节,学员们在东华大学的课外教学实习基地里尝试在皮革等各种不同载体上刺绣,探索更多产品延伸的可能。指导老师鼓励学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传统图案基础上结合当下生活再创作,将现代服饰品融入浓郁的民族风格。培训既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又注重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学校召集了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与20位非遗传承人结对共同创作服饰新品,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相互渗透和碰撞,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崭新的风姿再现生机。据悉,这20套设计作品将在10月奔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进行展演,让传统的贵州刺绣与当代时尚融合走向世界舞台。
结业典礼上,崔运花、袁孟红、龚毅为优秀学员和特殊贡献奖学员颁发证书,李俊、陈彬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经过研培的刺绣传承人群对走出贵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渴望越来越热切。他们纷纷表示,回到家乡后将运用所学积极投身实践,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加入当代人乐于接受的元素,形成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营销的完整体系,让更多人从了解贵州文化开始喜欢上贵州刺绣,让贵州刺绣在千家万户的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全院也受益颇丰,对学院的艺术学科发展和艺术 同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东华大学未来将以“研”带“培”,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优势的引领作用,进行更深入的人群调研和理论研究,了解项目发展现状和传承人群的现实需求,建立更系统的学术支撑体系,扎实做好研培各项工作。
摄影:蒋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