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东华大学第六期非遗研修班课堂上歌声阵阵,掌声连连。江南民歌、云南民歌、陕北民歌等交相呼应;《四季歌》、《绣荷包》、《绣金匾》、《绣红旗》等此起彼伏——原来是本期新开研修课程“刺绣与民歌”开讲啦!主讲教师是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
据悉,“刺绣与民歌”课程开设的起因是柯老师对前几期研修班的跟踪观察和研究:绣娘们一边刺绣一边唱歌的状态让她十分艳羡,传承人“心情好才能绣得好”的经验之谈使她充满好奇。于是柯老师潜心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绣歌”堪称竟然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刺绣与民歌”课程正是柯老师研究成果与刺绣非遗学员们的首次分享。
为了因材施教,柯老师在教学设计上颇费心思。她用具体数据和大量实例说明绣歌的社会功能,指出了无论是刺绣相关的诗词还是在祖国各地大量存在的刺绣民歌,都具有描摹百姓生活、传达刺绣者的真情实感以及传承文化及道德教育等审美功能。指出了绣者手中的针线和织物与文人笔下的笔墨和纸张具有十分相似的艺术表达功能。听说柯老师在课件中起初准备了大量的视频音乐链接,但她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充分利用东华大学的优质教师资源,在课堂上“埋伏”了一位神秘嘉宾——2003年 全国第四届“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获得“中国民歌十佳演唱家 ∙金奖”,现为 表演系教师章丹丹副教授。章老师唱着用江南小调谱写的“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款款登台,令学员们惊呼不已。柯老师则借此说明《四季歌》中所描摹的正是江南自然图景和刺绣民俗画面,歌词可见词作者深厚的民俗文化修养。而学员们脱口而出的云南民歌中“绣景”也十分普遍,而且尤为有趣的是云南绣歌中刺绣场景则离不开山坡、牛羊。于是,人们很容易地从绣歌中管窥到我国百姓的社会生活一角,学员们也很好地理解了刺绣是中国女性最为常见的诗意生活的结论。
讲到“绣歌传情”,非遗课堂上再次掀起小高潮。除了大唱我国流传范围最广的不同曲调不同版本的传统民歌《绣荷包》之外,章老师演绎的《绣红旗》还让学员们感到绣歌不仅长于表达儿女私情、夫妇之爱,也可以表现革命豪情。老歌唱家郭兰英充满深情改编的《绣金匾》不仅证明了小绣歌也可以表达大情感,也显示了中国民歌的蓬勃生机,具有着无限的再生再造能力。柯老师水到渠成地将教学推进了实践环节。指明主题句后分小组填词练习。一曲由东华大学研修班学员集体创作的《绣金匾》在下课时准时完成,讲座在集体合唱的歌声中结束。
非遗传承人们分组自创的《绣金匾》歌词(老师批改稿)
东华大学非遗研修项目主题为“传统刺绣创意设计”,东华的研培课堂同样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意设计。在落实“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研培宗旨的同时,东华大学更是将扶智与扶贫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互补,给到传承人学员实实在在的收益。第六期研修班学员全部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是上海市精准扶贫的地区之一,东华大学“刺绣与民歌”课程意犹未尽,《绣金匾》前呼后应,《绣荷包》余音袅袅,而由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师生精心策划的“彝香满园——云南楚雄香包爱心市集”行计划乘势在课堂上启动,熔铸了东华师生与非遗传承人爱心的非遗市集将于6月2日开张。
“刺绣与民歌”课堂(立者为柯玲老师)
师生联袂表演自创的《绣金匾》(右一为章丹丹老师)
柯玲老师简介
章丹丹老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