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成绩 更足信心 更多担当 ——东华大学赴贵州进行第11次非遗学员回访和调研

2019/08/30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2019725日至85日, 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回访调研小组赴贵州进行第11次非遗学员回访和调研。本次回访重点关注黔西南州布依族学员,集中在贵阳、兴义、册亨三地共17位学员,他们是:贵阳的陈梅、马建容(遵义学员,得知老师回访,专程赶至贵阳)两位;兴义的韦建粉、郎正丽、郎正布、岑正花、查兰菊、苏朝青、王艺、岑开连、冯时素、张玉晶共10册亨的杨胜娇、罗龙英、陆美莲、岑建依、潘仕宜共5回访调研小组由冯信群副院长带队,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业务教师傅婷及摄影师黄晓昭老师全程参与。回访小组还分别与贵州省文旅厅非遗处及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兴义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及贵州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团队进行充分座谈和深入交流,分享了东华学员经过研培后所取得的喜人业绩和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了今后双方深度合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方式。

布谷鸟公司调研(右一为王菁董事长)

回访,是研培高校与研培学员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的有效形式,也是对非遗研培教学成果的实践检验。本次回访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经过东华研培的各位学员返乡后不仅学以致用、业务愈来愈精,非遗传承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曰亮点——这些东华非遗学员基本都已加入贵州的脱贫攻坚,都在以不同方式助力国家的脱贫大计。回访十余日,感叹何其多,几乎每一位学员都有可圈可点可赞之处。限于篇幅本稿仅以一地一例为代表来呈现此次回访中的东华非遗贵州学员们的精神风貌。

贵阳陈梅:“老师,我希望再回东华学习一次!”

贵阳陈梅是东华第四期的非遗学员,去年已经回访,这一次并未被列入名单,但这个80后大学生活学活用善于融通,用心经营的“梅子留香”品牌正健康茁壮地成长,引起了省妇联及省非遗处领导的密切关注。贵州省非遗处李安鹏副处长赞许陈梅在城镇社区扶贫中正发挥着愈来愈积极的作用。身处贵阳使陈梅更得天时地利人和,又悉她在板桥艺术村新开了工作室,于是决定临时决定本次回访仍从陈梅开始。

陈梅的居家就业工坊

非遗研培的作用,其实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陈梅重学习、重事业、更重情义,听说东华回访老师要来,立马驱车至省非遗中心静候两个多小时。陈梅的热情和执着也引起了省非遗处王娟处长的兴趣,于是,东华大学第11次回访的第一站在贵州省文旅厅非遗处领导陪同下前往。

板桥艺术村陈梅新开的工作室(右一王娟处长,右二陈梅,右三马建容)

板桥艺术村离贵阳市中心三十多公里,路上陈梅边开车边向老师们汇报了一年来自己的工作业绩:自去年回访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梅的业绩归结为“321”——

3:新建了三个梅子留香工坊。分别是:梅子留香清溪社区居家就业工坊、梅子留香桐梓县马鬃乡刺绣大师联盟工坊以及刚刚获批即将挂牌的“贵阳市社区扶贫工坊”。

2:两个体验馆。分别是:梅子留香夜郎谷民族手作体验馆和梅子留香乌当区民族手作体验馆。

1:一个工作室:即“梅子留香民族传统工艺板桥工作室”。

因此,陈梅获得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创新基地”,这是政府给陈梅的肯定和鼓励。半年多的时间又有近百名绣娘和贫困姐妹因加入梅子留香而受益。

下午回访小组一一参观了陈梅的板桥艺术村工作室、清溪社区居家就业工坊和夜郎谷体验馆。虽都是创业伊始,但处处充满生机。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忘了旅途的劳累,回访直到晚上八点多。

陈梅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令她无比享受!去年回访时,陈梅说东华研修几乎让她脱胎换骨,我们还将信将疑。如今看来,陈梅的变化不止在公司的发展,业务的扩大,善于举一反三用心钻研的她尤为自豪自己正逐步向设计师转变。创业路上,陈梅正逐步如鱼得水。陈梅说东华不仅教会她创意设计,还为她搭建了更好的同道交流和互助平台。确实,贵州非遗学员共同前行的队伍中不乏东华的“非遗同门”,专门从遵义赶来见回访老师的遵义学员马建容便是陈梅的“非遗学妹”,她们因非遗而同气连枝、砥砺前行。

学以致用,用方知不足,东华大学之于陈梅只不过是一个月的研修学校,所以她总觉得不够。陈梅不止一次向我们申请:“老师,我希望再回东华学习一次!”作为教者听后固然高兴,但鉴于东华每期名额有限始终未敢随意答应。这次,陈梅则指着她公司的年轻助手道:“老师,我若不能再回去学一次,务请给我公司两个名额,她们更需要东华这样的培训!”

兴义冯时素:“不知道为什么,东华学习回来我很多想法变了!”

回访第二站,黔西南兴义市。兴义市非遗中心的领导高度重视,两位主任一方面对东华回访调研的扎实作风大加肯定,同时她们也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陪同我们前往。

兴义学员冯时素,东华大学第二期学员,2018年第九次回访时她用当地传统礼仪“打粑粑”欢迎老师们的到来,还邀请老师们欣赏了布依族国家级非遗项目“八音坐唱”表演。带队老师惊喜冯时素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时她店面几乎占了“七块地”半条街。所以,本次回访冯时素同样没有被列入名单。但禁不住兴义非遗中心两位主任热心推荐“冯姐做得很不错的,去看看吧!”更未料这一去让我们对冯时素再次刮目相看——

去年回访时老师们见到的冯时素的公司已全部关停转让,如今搬到了一个全新的“安置点”——“兴义市绣娘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十多岁的冯时素身着自己设计的白色连衣套裙,胸前、袖口和裙摆点缀着精致的刺绣,她款款地在公司门口迎接我们时,几乎令傅老师认不出来了,直说她的气质与在东华学习时已经判若两人!那时还有点祖母气息,现在完全是一个干练的女企业家。再看她合作社车间,人来过往,电话不断,还有孩子在嬉笑打闹。因为适逢暑期学校放假,合作社允许家长边看孩子边工作。因为当天下午培训即将开班,安置点的居民前来报名的络绎不绝。他们大多身着盛装、带着自己的“绣品”前来报名,所有人都笑嘻嘻的,可见大家在这里学习、干活儿挺开心,合作社的气氛甚是宜人。

冯时素新建的合作社

公司管理有条不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冯时素在七块地时就上过央视、登过报纸,已经是一方名人了。冯时素的合作社,一边加工服装解决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就业,一边对接政府非遗技艺的培训。合作社的订单主要来自广东等地,因为冯时素的良好的信誉和超强的协调能力合作社订单不断。而一期培训一般有50人左右,一周多的时间,培训合格的马上就可以接单,表现优秀者公司可以考虑留用。

东华大学的非遗课程设置中,既有、色彩搭配、服装设计课,也有市场调研课和企业参访课,当然也有政策法规及文化素养课,还有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课程,冯时素在校学习期间及其用心。她曾对记者说,东华回来后就想创业,于是就创业了。冯时素回来设计的布依族男装还获得兴义市特色手工技能大赛“最佳创意奖”。事业已经顺风顺水,为何在很多女性的退休年龄她干得更欢,她却敢于迎接出如此大的调整,关掉自己的公司,开办农民合作社,动力到底何在?冯时素的回答很实在:“不知道为什么,去东华大学学习回来我很多想法变了!听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我的胆子大了,信心足了!”

现在开办合作者,其实对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传承、对扶贫意义更大。这是政府的支持和召唤,也有她是自己的境界和担当。冯时素笑着补充道:“哈哈!还有儿子的赞助和鼓励。”也有过困难,但扛一扛,都挺过去了。合作社开办的前几个月,一直在亏本,她笑着说欠了儿子不少钱,现在总算开始盈利了,这要感谢文旅局、妇联、民宗委等等各方的支持!

冯时素合作社车间

在公司,冯时素主要抓培训和产品设计、抓质量。她对于如何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冯时素有很多想法,“谢谢老师们一直的关心支持,我需要东华大学的继续支持,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此处从略),我会邀请东华的老师来或者我去上海登门求教。”“随时联系!”冯信群院长慨然应允。

册亨杨胜娇:“我是‘三个代表’: 代表布依族、代表贫困户、代表黔西南妇女”

回访第三站,册亨县。杨胜娇,东华大学第二期非遗学员。回访小组入住的宾馆后面的纳福广场上就有两位东华学员,一是杨胜娇一是罗龙英,她们各有特点且都很出色,东华为有这样的非遗学员而骄傲。

杨胜娇的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华布依锦绣坊内,是册亨县县重点扶持私营企业。公司气势宏大,集染织、刺绣、服饰设计、加工、销售为一体,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分为服务接待区、织布工作区、刺绣工作区、靛染工作区、布依民族服饰展示区、裁缝加工区、设计工作室、产品营销区和办工区。另外还册亨的11个乡镇设有织布、刺绣工作室。20172018连年产值2000万元。现公司正常员工有300人左右,已发展到有绣娘、织娘2048人,年产民族服饰10000 套以上,手工刺绣工艺品10000件,染织布依土布匹144000米。

回访杨胜娇的云娇公司

杨胜娇,又一位80后学员,她将一切经营得有条不紊,这与她开放的胸襟、合作的姿态、善于与时俱进以及能言善辩且深入浅出的口头表达有关。云娇公司目前有11位大学生,有三个毕业于设计专业。公司的技术不断革新,先后与天津纺院解决了土布偏硬的问题,又引进高温缩洗解决了土布褪色的问题。杨胜娇不仅是满腔的热情在干事业而且是以满怀爱心投入到非遗扶贫工作当中。据悉近两年来她的公司解决了布依妇女就业450人,其中精准扶贫户的妇女250人、异地搬迁户95人。另外还有近1600人是以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除此之外,她积极与乡镇十多家类似云娇的锦绣坊展开合作,带动册亨县各个乡镇3000多名妇女就业和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来。

云娇公司的广告词别具一格:“不离寨不离家,养着鸡喂着鸭,带着孩子绣着花,挣点小钱养养家。”在册亨显得特别接地气。杨胜娇是州人大代表也是贵州省妇女创业标兵,公司的荣誉招牌整整占了一面墙。说到她自己的身份,杨胜娇笑着说“我现在是三个代表:代表布依族、代表贫困户、代表黔西南妇女。”冯院长顺便提出希望,“我们希望,你以后也能代表东华研培学员。”杨胜娇慎重点头,并提出想与东华大学合作开发民族特色伴手礼的想法,师生马上展开热烈的探讨,一起憧憬民族特色非遗未来的美好。这,或许是学员回访中最为生动、默契的场景。

云娇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9月以来,已完成6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的研培,培养非遗学员150余人。学校以创意设计为教学特色,定向贵州、云南等地的刺绣开展精准研培,坚持将学生作品以“静态展”和“动态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带入感”的展示,迄今已举办研培学员的刺绣服饰代表作品静态展示10余次,展出作品千余件。结对创作作品参与境内外动态展演10余次,展演作品150余套,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回访东华大学一期非遗学员韦建粉(右二)

回访东华大学一期学员郎正布、郎正丽、岑正花(右一、右四和左二)

回访东华大学五期学员查兰菊(左二):现场切磋如何结合布依族刺绣开发鞋子和包包

回访东华大学三期学员苏朝青的合作社(右五)

回访东华大学五期学员罗龙英(右五)

东华四期学员潘仕宜(右五,左三为村支书),新得二宝

回访东华大学五期学员王艺(左四)

回访东华大学二期学员张玉晶,也是东华的毕业生(左三),晶晶设计当地有名

回访东华大学三期学员陆美莲(右三)

回访东华大学四期学员岑开莲(左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