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学术之火 非遗教育助燃 —— 教授学术论坛系列讲座报道(五)

2020/12/11

128日下午, 教授学术论坛如期进行,非遗教研中心柯玲教授进行讲座“浅谈非遗传承之高校担当”。在刚刚经历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东华活动周的“东华非遗”热之后,非遗教育研究的学术热情再次被点燃,师生们热情不减,如约而至。

1:讲座现场

柯玲教授以“非遗”、“教育”和“传承”三个关键词为引,从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的一处文化遗产——光华大学遗址导入,从联合国非遗公约及我国非遗法的定义中缕析其涉及的诸多学科领域。我国于1986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总数、非遗总数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最近几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912月底,全国各地被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3145项。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高等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从教育来看,我国非遗的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与不同层级、不同方式的教育之间存在者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第三个关键词“传承”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柯教授结合“传承”二字的字形结构所暗含的“传什么”和“如何承”文化密码的解读,告诉人们非遗传承应当持有的态度和传承的核心元素。并结合中国非遗、联合国非遗的图标设计来阐释其中深厚的文化含蕴。

 图2:非遗标识的文化内涵

柯玲教授以高校师生的非遗角色让听讲者自问自测,对于非遗,自己是学习者、还是研究者、热爱者、还是传承者、创新者······柯教授认为,非遗教育是

通过教育手段对非遗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研究,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促进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建立非遗情感,培养非遗兴趣,强化保护意识,养成优秀品格的过程,并认为高校师生应当是未来非遗传承的引领者与潜在主力。

高校如何研究非遗?柯教授认为四点很重要:实地调研是基础;核心价值要提取;弄懂原理是关键;纸上谈兵要切忌。卓有成效的非遗研究者中,高校人员占绝大多数仅靠文献资料认识非遗是远远不够的。3000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是存在于特定区域的精神遗产,离不开当地的水土与区域文化特色。例如 余继宏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多次去崇明,完成崇明土布创新设计,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张顺爱老师去贵州调研十数次。

高校如何学习非遗?“高校的非遗之爱”基于文化传承情感更多携带着专业背景及个人对于文化的兴趣,学者在研培中结对情缘。文化认同和专业情感的叠加,催生了专业兴趣,甚至促成了研究方向。东华大学非遗研培中出现了产学研的互动关系:如贵州土布寻求现代设计、刺绣服饰等寻求创意设计、竹艺寻求材料专业、防褪色与促软化寻找化工专业、上海绒绣师寻求防蛀防霉技术……

高校如何解读非遗?“非遗”因其无形,解读显得尤为重要。解读者首先自己要读懂非遗,深入调研、了解某非遗项目产生发展的全貌及存生的文化生态及现状,非常重要。“解读非遗”既要尊重历史,突出其文化基因,也要链接当今,看到其宝贵的可持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高校如何从事非遗?这里是说高校内的人(包括师生)直接从事某项非遗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有三种情况:一是扩充师资力量,引进非遗传承人;二是有少数高校教师,潜心钻研,成为某项非遗的传承人。三是热爱非遗有所心得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为非遗从业人员,例如东华研培四期陈梅、柳胜、五期王艺、七期韦平芝等。研究者和参与者有志从事非遗,要做到一下四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懂古法也通新法;既要着眼于传承又要着眼于发展;和自己的专业融合促进非遗的发展和创新(创新不完全是否定,更多是为了可持续)。

高校如何传承非遗?柯玲教授认为,除了配合遗产日、宣传周等热点及季节性活动,还可以从“非遗教育”的层面,树立传播、教育传统文化的整体规划意识,将非遗知识技能及传承保护的意识融入高等教育,发现和培养潜在的非遗传承人。有机融合、设置相应学分课程(松江顾绣、上海绒绣已在实施)。专业研究人员与非遗传承人的牵手互动,既丰富高教课程授课方式,也为非遗研究奠定厚实的实践基础。

高校如何创新非遗?创新的意义并不在否定非遗,更非猎奇,传统永远是创新的沃土。创新应当有边界:非遗是永久的核心元素,创新者应遵守非遗伦理,避免生硬拼接型、面目全非型、异想天开。创新有逻辑:创新者自身要界说、解读案例。至于创新的方式:一如写文章,“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只要利于非遗生存发展即可。

3:会场讨论交流气氛热烈

最后,柯教授通过东华大学非遗研培工作以及自己近20年的非遗教育学术探索之路,介绍关于非遗研究和高校学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非遗研培高校”或许只是部分高校在特定时期的临时称呼,但“高校非遗研培”的文化使命是长期的,东华大学作为我国121所从事非遗研培的高校之一,将责无旁贷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

4: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分享

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参与讲座的老师和研究生们意犹未尽,收获颇多,更多同学表达了希望有机会与非遗中心一起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的愿望。


5:东华非遗研培的学术探索

6 结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