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和“红途”平台共同承办,倾力打造的实验舞台剧《握手》,10月12日在中国大戏院举行首演。市政府副市长陈通,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党委副书记刘淑慧等出席观看。
市有关部委办局、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高校、纪念馆等负责同志,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对台交流基地、基层党组织、大中学生代表等600余人观看演出。
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上海大戏院观众观看红色实验舞台剧《握手》
校馆携手创新红色文化作品,为党史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为了天下苍生!”
大戏院的舞台上,“李大钊”和“孙中山”紧紧握手。“香山路7号,第一次国共合作曾在这里酝酿。”实验舞台剧《握手》,就是通过舞台剧回眸历史,讲述了1922年8月,孙中山先生回到上海,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现在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会见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商谈国共合作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形成了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新的、唯一正确的看法,并由此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征程。
演出现场
台上,是两位“伟人“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惺惺相惜握手结盟。台下,是校馆探索合作新模式,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一拍即合携手共创。从2020年12月, 党委第一次走访孙中山纪念馆开始,校馆双方开始了合作排演一部反映国共合作的舞台剧的构想。从收集阅读史料,剧本创作研讨到遴选演员排演,学院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020年12月校馆双方合作讨论创作红色实验舞台剧
据悉,首演后,学院还将与孙中山纪念馆、“红途”平台等继续深度合作,持续推出实景演出,高校巡演等,力争在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化弘扬传播方面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师生浸润式体验式学习党史,00后学生演员深受感召
原东华大学表演系主任徐海燕此次担任该剧导演。从事表演和教育工作数十年,他认为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光辉点,充满热情与朝气的他们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这次舞台剧的创排给了学生们一次在实践中学习党史的机会,也是一场特别生动的思政教育。”
导演徐海燕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握手》主创团队中还出现了00后的身影。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张家豪在该剧中饰演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亲密战友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张家豪认真查阅了史料,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历史故事。剧中,好学的廖承志在下棋时听取了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的理念和共产党人使命的阐释后,深受感召。长大后他积极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每次演到这场戏都特别有感触,作为14岁的廖承志,也作为00后的自己,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初心。那些革命前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张家豪说。
00后学生演员张家豪
这也是 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艺术育人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没有什么课程比亲身参与整个创演过程更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理想信念的触动是最深刻的。此次舞台剧的排演,是学生们的一次创作实践,也是一次党史学习。为学校开展“四史”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学院党委书记吴晶介绍到。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美为媒,以文化人,积极探索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途径,打造有“声”有“色”的艺术学习实践大课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服装设计专业的师生围绕中山装、文明新装、人民装等八类服饰,打造“艺说·衣说党史”微党课专栏,通过百年服饰变迁展现中国近现代历程;艺术类教师把党史学习融入课堂,通过小组研学党史,提炼创作主题,师生共绘百米长卷;表演系和会展系师生挖掘浦东文化,参与 “浦东游击队”主题的话剧创作排演和IP设计。学院充分激发党史育人的活力,带领师生在全方位、立体化、浸润式的体验学习中,学好党史故事,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